《狂飙》爆火后,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先是《狂飙》等一众配角,开启疯狂捞金模式。
大嫂高叶接了一系列代言,各种曝光让人眼花缭乱 ,估计这两个月赚得比过去十年都多。
还有其他配角,比如苏小玎、老默、疯驴子等,也加入疯狂捞金的队伍。
谁也不知道这波流量什么时候会褪去,大家都秉承着能捞一笔算一笔的心态,抓住流量疯狂变现。
急功近利的样子,让人看了,忍不住咋舌。
在这种氛围衬托下,顶流张颂文,反而是最低调的。
在爆红之后,他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包括官媒。
这种行为被全网夸赞。
于是乎,围绕着张颂文的捧场,轰轰烈烈地开展。
如今,《狂飙》都红了2个月了,还没有结束。
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架势。
当年,但黄渤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当你红的时候,身边全是好人。
随之而来的,这些好人,说的也全部都是好听的话,做的是自认为好的事。
在《狂飙》爆了之后,大家迅速将张颂文以前的新闻翻出来。
比如,他因为外貌条件一般,被剧组嫌弃,而他又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导致进娱乐圈的前十年,每年只能赚2万块钱。
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北京市区的房子,只能搬到郊区顺义农村住。
更惨的, 张颂文穷的冬天没钱买炭,一个人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还曾经因为兜里实在没钱了,跟老同学周一围借钱周转。
张颂文曾经客串过一部电影,《不止不休》。
这部电影,主演是白客,他连男二男三都算不上,就是个小配角。
可因为张颂文大火,又赶上电影定档上映。
在宣传海报上,直接将他放到了C位,和男一号一起主演宣传了。
甚至,电影在全国各地跑宣传,张颂文也要跟着一起站在最中央拉人气。
不止是这部电影,张颂文曾经客串的其他影视剧,也跟风将他的位置往前靠,就是为了蹭流量,拉收视率的。
张颂文2017年在《天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在心里点灯的人》 ,也被万能的网友扒出来了。
一众粉丝读了,五体投地,大为敬服,觉得张颂文老师不当演员,可以改行当作家。
最近,这篇文章出现在贵州省一模试卷的考题中,又引发舆论狂欢。
要知道,这一般都是着名作家才有的待遇,张颂文的粉丝更加激动了。
甚至连童话大王郑渊洁都下场调侃,张颂文不要当作家,不然作家都没饭吃了。
这当然是笑谈。
除此之外,张颂文和巩俐的关系,也被扒出来了。
两个人曾经合作过电影《兰心大剧院》,张颂文在里面扮演张颂文的潜伏。
2021年巩俐担任北影节评委,还调侃张颂文是自己的前夫。
有巩俐这样的大牌演员背书,张颂文的口碑更上一层楼。
被扒出的,除了合作女演员,还有张颂文的太太和孩子。
甚至,他们在郊区的房子,也被扒出来了,成了网红打卡点。
张颂文以往在微博上的动态,和网友的互动,也被人截图拿出来津津乐道。
在这种一股脑的追捧下,网友逐渐开始往极端化发展。
他们凭借只言片语, 开始以张颂文老师的名义,对其他人进行道德谴责。
第一个中枪的,是张纪中。
有网友爆料,当年张颂文拍摄张纪中的电影《兵圣》,因为专心捡垃圾,发现剧组车开走了,大家把他扔在原地。
因为这件事, 很多网友去网暴张纪中,觉得他故意欺负张颂文。
张纪中再三解释,各种澄清,还是未能平息风波。
无奈之下,还是张颂文主动道歉,才了结了这件事。
即便如此,有部分网友还是觉得,肯定是张纪中逼迫张颂文。
第二个中枪的,是陈道明。
有人挖出了所谓“陈道明评价张颂文”的言论。
陈道明说, 张颂文不是一个天赋型的演员,他骨子里是一个广东人。
这话其实很中肯。
但到了网友耳中,就成了不中听,觉得陈道明太傲慢。
甚至还有直接上纲上线,吐槽陈道明,并将陈道明和张颂文放在一起对比:
“陈道明的气质就差张颂文一大截。”
某男装品牌请张颂文代言,放出了官宣图。
本来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官宣没多久,因为宣传图没有拍出张颂文的气质,网友觉得太油腻, 直接将品牌骂上热搜,逼得品牌方连夜换广告画面。
凡此种种,不胜其扰。
在张颂文身上,舆论将捧高踩低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舆论环境下, 要么圣人,要么恶人,不允许有凡人。
所有人都成了当红张颂文的背景板,用来吹捧张颂文。
如果仅仅是捧杀,还不是最可怕的。
毕竟,在娱乐圈浸淫多年,张颂文老师已经见惯了各种怪相。
他不出来接受采访,也不想流量变现,估计就是为了防止这件事的发生。
他是一个能够沉得住气的人。
作为普通人,但凡有一些分辨力就能看出,那些所谓的追捧,不过是一阵风。
更让人担心的不是捧杀,而是对张颂文经历过的,苦难的歌颂。
这已经成了一股社会风气。
比如,他毕业后无戏可拍, 被导演拒绝了800次,依然安贫乐道,很开心。
比如,他为了艺术追求, 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低头接那些不喜欢的戏。
这些对苦难的歌颂,初听之下,让人觉得这个人有骨气,有坚持。
可细细琢磨,却充满了怪异的熟悉感。
为什么拒绝800次,值得大家歌颂?
不拒绝,不是更好吗?导演找到好演员,演员有机会,有戏拍。
是因为拒绝得多,演技就会提升吗?
还是拒绝得次数多,片酬会增加?名气会增长?
自然是不可能的。
拒绝得多,只能让刚踏入娱乐圈的张颂文老师,演员之路更艰难。
想象一下, 如果你去求职面试,被人一次次拒绝,连续800次连一个配角都不愿意让你演,你的内心该如何崩溃啊?
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或者没有别的路可以选,谁愿意这么辛苦?
真的,苦难并不值得歌颂。
吃苦,也从来不是一件好事。
有更轻松的路可以走,为什么要选择荆棘遍布的路?
可以一帆风顺,为什么要吃八百次闭门羹?
如今,张颂文老师红了,回头去歌颂他的苦难,仿佛是一场丰功伟绩。
实际上这是对一个实力派演员的某种嘲讽。
更怪异的是,我们的舆论,以及身处舆论中的每一个人, 都觉得这是正常的,值得歌颂的。
大家想过为什么吗?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包围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
身边的人, 不管父母、老师,还是一些陌生人,都觉得要吃苦,要经历磨难,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材。
不吃苦的人,成不了大器。
上班的前几年,不要想着工资,要多吃苦,学本事。
年纪轻轻,不要只想着享受,要主动拥抱困难。
……
这样的论调,熟不熟悉?
是不是经常听到?
还有更熟悉的是, 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每每谈及自己的成功,都必然说自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挨过多少骂,遭受多少白眼。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功成名就。
跟舆论对张颂文的宣传如出一辙。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思维, 就是把苦难和成功挂钩。
没有苦难,就没有成功。
想要成功,必须吃苦。
于是,在舆论宣传上,总是一副苦大仇深,忍痛挨饿,卧薪尝胆的架势。
事实的真相如何,但凡经历过的人,懂的都懂。
那些吃过无数苦的人,不一定会成功。
成功,也不一定非要吃苦。
所谓的苦难宣传, 不过是有人看不得你轻松,想让你多煎熬一下,顺便安慰一下正在当下吃苦的你,再多吃点苦,将来就成功了。
都是成年人了,就不要玩这种论调了。
我喜欢张颂文,但不喜欢对他800次被拒绝,安贫乐道的宣传。
我更希望看到这样的宣传:
张颂文还没走出校门,就被大导演看中,一炮而红,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人生很艰难,少让我们吃点苦,多给点甜吧。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