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跟父母说话语气有关!

孩子有没有出息,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形成自我概念最主要的来源。

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遵循儿童心理髮展的规律,孩子就会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也为以後取得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若是教养方式不当,孩子就会获得消极的自我价值感,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後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家庭影响孩子的性格

出生後,个体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家庭,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在单亲家庭或是寄养家庭中,孩子的性格更有可能会出现缺陷。如果缺少了父亲在身边,孩子就会缺少男性的果敢、坚韧等特点。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有时家长的说话方式直接决定了事情的发展趋势,甚至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所以,改变说话的语气、语调可以使孩子听话,事半功倍,达到培养好性格的目的。

能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不同的语气所表达出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孩子回家晚了,可以说:「回来这么晚,爸爸妈妈很担心你。」 而不是:「下次再回来这么晚,就永远别回来了!」

丈夫带娃笨手笨脚,可以说:「已经不错了,你经验少,慢慢学就好了!"而不是:「你眼瞎了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1、少说「别」,正面说。

晚饭後,义义主动帮忙拖地。他用小水桶拎起一桶水,正要把它从浴室裡拿出来时,妈妈大叫: 「别动,别打翻了!」成年人总是不信任他们的孩子,总是认为不提醒就把事情搞砸很容易。但我们常常发现,我们越担心某事,事情就会发生得越多。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瓦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与者尽量不要想像一隻白熊。结果,人们的思维迅速反弹,白熊的形像很快浮现在脑海中。这就是「白熊效应」,反映了一种心理暗示。同样,家长越是对孩子说「不要打翻」,他们就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提起「打翻东西」的场景,以及家长大发雷霆的场景。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你想达到的目标」是可以真正实现的。同样,「不要喧哗」、「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要那么粗鲁」这些词也反映了孩子们「绕道而行」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很难理解。家长最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少喝水」,而且要直截了当。用「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用「慢走」代替「不要跑」,用「离开那裡」代替「不要靠近」。简而言之,「警告」太难理解,「直接鼓励」更好。

2、少质疑,多引导。

小齐和妈妈下午上早课,在路上遇到了邻居牛阿姨。妈妈让小齐打个招呼。小齐一点也没醒。她的声音很小。晚上在家裡,妈妈生气地问小齐: 「你下午为什么不跟牛阿姨打个招呼呢?」 父母总是问孩子「为什么」和「怎么做」,这通常隐藏着批评、急躁和不耐烦。孩子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不打招呼?我只是没醒!」但面对家长的质疑,孩子们不得不找理由推诿。提问会让孩子们害怕並选择「撒谎」。

事实上,让孩子们思考「怎么做」比问问题要好。比如,小齐的妈妈可以问:「我见到叔叔阿姨该怎么办?」再举一个例子,当一个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家长应该带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让我们看看还能做些什么。」父母冷静的语气和建设性的态度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将来,他们不会随便生气,也不会用撒谎来逃避责任,成为有教养的人。

3、少否定,多肯定。

魏伟在客厅牆上画了一隻小猫。当他母亲下班回家时,她愤怒地指责道: 「你怎么能再在牆上画画呢?真是不听话!」当父母任意定义孩子的性格时,孩子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坏孩子」的公式。对人格和行为的直接否定是儿童不服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人不能随意贴上「坏」的标籤,更别提心灵纯淨的孩子了?

对父母来说,正确的方法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人身攻击。只有纠正行为而不否认个性,孩子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裡,才能进步。

建议家长批评时,应该说「在牆上乱塗乱画是不好的行为」。这句话是针对不良行为的,孩子们自己也不坏。孩子们,就像幼小的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幼儿园之所以用「小红花」来鼓励孩子,是因为对孩子的正面刺激往往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家长也应该给孩子画更多的正面标记,少用负面评价。

後台曾收到一位高中生的留言:

「妈妈很喜欢讽刺我,这次月考考了98分,我真的很开心,我以为她也会高兴,可是她却对我说:'这你就要骄傲了?'我晚上忍不住偷偷地哭了,为什么她就不能好好对我说话?」

用戶評論

2023/3/24 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