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孩子的成绩看得太重,是每一个父母的自觉

最近又到了期末考试周,孩子和家长都为成绩悬着心,考好了全家欢喜,考差了家长不免要增添几分忧虑,孩子暑假又得多做几本试题集。

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成绩,是孩子学习中的头等大事。

的确,成绩是重要的,它影响着孩子的初高中升学,以及未来进入哪种层次的大学。但家长如果把成绩看得太重,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效果,所以,把握好度很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的作者吴晓乐,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为九个为教育所困的真实亲子故事,无数读者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自己。

她在接受採访时说到:

「不可迴避的是,学生很多糟糕的情绪都源於父母始终以学业成绩衡量自己的孩子,这是最常见也最难以处理的问题。」

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影响着亲子关係质量和孩子的身心发展。

01

把成绩看得太重

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

生活中,许多家长惯以成绩来评价孩子,甚至根据成绩给予孩子不同程度的爱。

比如,考得好家长喜笑颜开,给孩子买很多他喜欢的东西,带孩子出去玩;考得差了,则对孩子冷冰冰的,言语裡满是批评、嫌弃。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受到, 父母是根据自己的外在表现来爱自己的,成绩好才值得被爱,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看过一则新闻;南京六合区一名13岁的男孩,成绩不是很理想,本身已经很自卑了,可父亲还总拿他和别的孩子做对比,心理压力特别大。

於是,他给家人留下一张字条後,就离家出走了。

他在字条上写道:「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男孩父母报警後,民警几经追踪才找到男孩。男孩委屈地说:「他不喜欢我!他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我就只能走了。」

还有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不惜通过各种方式来监督、逼迫孩子学习,以为这样就是为孩子好,疏於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

这种教育方式下, 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很容易破坏亲子关係,致使孩子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一位爸爸就曾因这个问题而苦恼:

他说妻子当年高考失利,成为了她的心结,於是打小就对孩子的成绩有严格要求,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然而,妻子全心全意带大的两个女儿,对待她却像仇人一样,根本不服管教,家裡经常争吵不断,硝烟瀰漫,女儿也不爱学习。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养料就是父母的爱,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价值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如果家长过於重视成绩而採用错误的教育方式,让「爱」变了味道,对孩子只会有害无益。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爱和关注孩子放在第一位,看到孩子身上除了成绩之外的东西,发现他的闪光点,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不管成绩好坏,都被好好爱着的孩子,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

02

把成绩看得太重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思维方式

每个班上总有一些孩子,一到考试就特别紧张焦虑,害怕自己考不好,心态很不稳定。

这种表现,不但不利於孩子考试时的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父母教育方式的不足。

家长总喜欢拿成绩评价孩子,考得好就是「聪明、厉害」,考得不好就「笨、没用」,慢慢的,孩子也会看重自己每次的考试成绩,用成绩衡量自己的价值。

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过於看重结果,不利於成长型思维的建立,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曾看过一则新闻,杭州13岁的女孩晓晓(化名)从小每门功课都十分优秀,只要是她在的班级,别人只有拿第二名的份。後来,他升入一所名牌高中,这裡高手雲集,竞争可想而知。

一次单元测试,她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觉得那是人生中的污点,甚至因此丧失鬥志,不想去学校。一向严厉的妈妈狠狠批评了她一顿,一气之下她竟拿美工刀割伤了自己的手臂,並冲妈妈叫嚷:「我不想活了。」

经医生详细了解後,晓晓被诊断为抑鬱症。

如果家长总是强调要考出多好多好的成绩,给孩子的学习压力超过他的承受範围,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出焦虑、抑鬱、患得患失,抗挫折能力差。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