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孩子今年2岁了,前两天她很开心地告诉我,孩子在上活动课时,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小朋友们玩了,不像之前胆小不敢加入,「老母亲」表示很欣慰。
除了学习,同伴交往一直是家长们比较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孩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经常会担心孩子能否适应集体,有没有交到好朋友,被排挤、被欺负怎么办······
心理学家皮亚傑曾指出,儿童在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交往是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会帮助孩子确定自己在家庭之外的身份,感受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促进自我认知。
在同伴交往中,孩子也能学习技能,锻鍊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分享与合作,提高社会适应力。
孩子对同伴交往有着本能的需要,当他们在其中遭遇挫折,尤其是被同龄人排挤、交不到朋友时,往往会感到格外悲伤和沮丧。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排挤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帮助家长给孩子正确、及时的指导。
01
胆小、怯懦的孩子
文章中开头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平时多是姥姥带,每次带他到小区和同龄人玩时,他都会害羞地躲在姥姥怀裡,或是一个人在旁边玩。
姥姥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总是说: 「不要,我不行。」
一般来说,像这类胆小、害羞、内向的孩子,表现得很被动,会比较难以融入群体;和同龄人相处时,面对衝突也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默默忍让、退缩。
然而越是这样,越是容易被忽略、欺负,成为群体中比较边缘的角色,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人际关係。
形成原因:
这类性格的孩子,最常见原因是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或是有被忽视、抛弃的体验,内心缺乏安全感,不自信。
当走向陌生环境中时,害怕自己不被接纳,因此表现得较为胆怯、畏缩。
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平时养育孩子过於细緻,保护过度。
这不让碰、那不让摸,孩子跑一跑、跳一跳,就赶紧阻止,害怕孩子受伤。孩子就会觉得外界潜在着许多危险,对不熟悉的环境充满不信任。
家长大包大揽,不给孩子独立动手做事的机会,导致孩子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和探索。
对策:
被爱是一个孩子自信和勇气的来源,相信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孩子会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在社交中表现得落落大方、自信开朗,能够主动交朋友,这种气场也更容易受到欢迎。
因此,家长需要在平时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多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能够确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另一方面,不要过於保护、限制孩子。
安全範围内,多让孩子去尝试和探索、独立动手做一些事情,锻鍊能力,增强孩子的掌控感,以及对外界环境的信任。
对於这类胆小、怕事的孩子,在社交技巧方面,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不公敢於争取,让孩子懂得: 我们不欺负别人,但被别人欺负时可以勇敢说「不」。
02
强势、霸道,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
同伴交往中,有一类孩子最让人避之不及:
他们很强势、霸道、只顾自己;
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意願,就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做遊戏时,也不遵守遊戏规则,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类孩子虽然表面上吃不了亏,但没有人会喜欢和这种性格的人玩,长期相处下来,他们很难交到朋友,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受挫。
形成原因:
自私、霸道、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源於 在家裡被宠爱、纵容,整个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不当的行为也不及时纠正。
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觉得所有人都要配合他,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习惯生气、发脾气、表现出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