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反映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孩子不尊重我。」
年龄小的孩子,时常命令父母做这做那,一个不高兴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拳脚相加;
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跟他说话常常被无视、嫌弃、回怼;
经常和父母吵架,对父母讲的道理或建议不屑一顾······
这让家长着实委屈: 我这么爱孩子,为他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还换不来孩子基本的尊重?
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身上,恰恰出在父母身上。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都对父母有着无条件的爱、依赖和信任。
之所以越来越不尊重父母,多半是源於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和言传身教,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育的失败。
什么样的父母,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尊重呢?
01
无原则溺爱孩子的父母
有一种父母,能够把心都掏给孩子,却换不来孩子的尊重。
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帮孩子扫清一切麻烦,努力为孩子创造快乐、舒适的成长环境。
最终, 孩子地位越来越高,父母却越来越卑微。
这样的溺爱和过度保护,不会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和付出,而是误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可以呼风唤雨,想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否则就是别人的错。
这类孩子,大都自私霸道,心中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又怎么可能会尊重他人?
曾看过这样的新闻:
江苏一个12岁的小男孩,弄坏了茶馆裡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偿还,妈妈说了他两句,孩子当场就对妈妈动起手来,当众死死掐住妈妈的脖子。
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大街上暴打奶奶,他用腿压着奶奶的头,用脚踹奶奶的头和脸,面对路人的指责也是相当不屑,甚至破口大骂。
而令人无奈的是,这个奶奶没有说一句话,甚至还护着孙子。
家长要明白,无原则的溺爱,会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和性格缺陷,对孩子自身成长反而是一种伤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願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产生负面情绪和挫折感,这是他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家长不能因为捨不得孩子难过、受挫而无条件满足他的任何需求,应当引导孩子在挫折中学习,认识和调节情绪,让孩子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局限,了解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係,获得人格上的成熟。
家长也应当鼓励孩子独立动手做事,帮助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会在劳动和付出中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学会关心和爱别人。
02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
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可以随意对待和安排。
这是在思想观念上就走入了误区。在这种认知下,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
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嘲讽、打击、随意语言攻击、打骂孩子;
承诺孩子的事情说话不算话、出尔反尔;
不能认真地倾听和回答孩子说的话,敷衍、不耐烦;
包办孩子的一切,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常见的言论有:
「真是猪脑子,笨死了!」
「小孩子懂什么?听我的!」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真是没用。」
「你哪来的隐私?我是你妈,有什么不能看的。」
······
很显然,这些方式和语言都不符合孩子自尊、自主、独立的成长需求,这些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
尊重是相互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缺少对孩子的尊重,亲子关係差,孩子必然也不会尊重父母。
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明显变得爱顶撞父母、不把父母放在眼裡,甚至动手。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那个年龄段,自我意识增强,心理上渴望独立和更多自由空间、思想上又经常陷入迷惘。
但家长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给他更多个人空间,还是简单粗暴地用父母的权威「镇压」孩子,於是亲子之间矛盾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