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故事,觉得很有意义:
有位妈妈喉咙发炎,嗓子哑了。
这天,儿子放学回来说:
「妈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这位妈妈很想批评孩子,可是因为说不出话,只好乾瞪眼。
儿子接着说:
「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都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老师都看不到我的努力。」
说着说着儿子委屈地哭了,妈妈默默地抱了抱儿子。
儿子哭完,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谢谢你。」
她愣了一下,儿子又说:
「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故事裡,妈妈全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倾听,却让孩子表达了情绪、说明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妈妈的倾听和拥抱,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於是心生感激,並萌生出一种想要努力变好的意願。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听话,亲子之间的矛盾更多,距离越来越远。
在恰当的时候,学会闭嘴,也是一种智慧,对亲子关係、孩子的成长发展更有利。
1
学会闭嘴,孩子才会敞开心扉
认识的一位妈妈,一直苦恼於自己和儿子的关係。
儿子上高中,平时在家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和她多说两句就不耐烦,而和同学语音聊天时就会有说有笑、充满活力。
她反映的情况,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 为什么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沟通?
有人曾分享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跟妈妈分享一包好吃的薯片,她却教育我说这是垃圾食品,不要多吃。」
「参加运动会接力赛没有取得好名次,难过地告诉家长时,他们冷嘲热讽,怪我平时不好好锻鍊身体。」
「上初中的时候钱丢了,啃了一个星期方便麵,回家告诉妈妈,她说怎么别人没丢就你丢了,是不是自己花了不承认?」
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並没有好好听孩子说,总是摆出一副「权威者」的样子,急於对事情下结论、做评判,给孩子贴标籤、讲道理。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情绪、感受都没有被父母真正看见,得不到理解。
这种挫败感、失望感越积越多,渐渐地,孩子就不想和父母交流。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 「无关回应」,当人得到的回应与期待不符时,就会失去交流的兴趣。
大多数时候,孩子跟父母倾诉,是希望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批评。
当他告诉父母一件开心的事时,是想要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喜悦,感到快乐;当他沮丧、挫败时,希望父母可以给他安慰,或是简单的一个拥抱。
这些时刻,会让孩子感到被爱、被接纳,内心生出无穷的力量。
孙俪曾分享过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育儿经验: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痛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
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道理再好,也只是冷冰冰的语言。
只有情感上的互动与理解,才能通向孩子的内心,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願意敞开心扉。
当孩子在倾诉的时候,家长学会闭嘴,多听孩子说,更能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同时消除自己的偏见。
有时候,一句「我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2
学会闭嘴,孩子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有一次在商场等位吃饭时,旁边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玩乐高,全程嘴裡的话就没停下来过。
「你这摆的是什么?不对不对······」
「红的跟红的放一起,绿的跟绿的放一起······」
「哎呀,笨手笨脚的,你看我怎么弄的······」
我眼看着那个孩子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眼裡闪着亮光,慢慢开始迷惑,不知该从何下手,到了後来神情黯然,开始东张西望,对眼前的乐高失去了兴趣。
生活中,孩子学习和独立做事时,有些家长总是忍不住在一旁指手画脚。
事实上,这种不请自来的「打扰」,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打断他的思考进程。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经常充满了各种担忧,担心孩子受伤、吃亏,怕自己没照顾周到,於是处处保护和限制孩子:
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家长跟在後面,着急地说:「慢点跑,别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