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年前,在上海海事大学发生了一起令人悲痛的事件。仅仅入学2个月的女研究生杨元元,被发现在宿舍自缢身亡,年仅30岁,让人唏嘘不已。
明明已经考入令人羡慕的名校,后面还有大好的前途等着她,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后面的调查发现,留下的一封10字遗书中,矛头直指她的亲生母亲。母女之间又有着什么不可调节的矛盾让她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一、自缢身亡
事故发生的那天早上,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和以往一样,在家里等女儿过来一起去吃早饭。但是一直等不到杨元元的身影。她感到非常奇怪,每天这个时候两人都会一起出去吃饭,除非女儿有其他的事情来不了。
但是即使有特殊情况,女儿也会提前和她说明的,像今天这样久久等不到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望瑞玲有些担心女儿,想着与其一直等着不如进到宿舍楼找找,于是便请求管理宿舍的人,让她进去看看。但是管理人员以外来人员不允许进入为由,拒绝了望瑞玲。
情急之下的望瑞玲又赶忙请过路的同学,帮忙给女儿打个电话,然而这通电话一直没有人接听。这时候的望瑞玲已经很着急了,好在她找到了和女儿住一个寝室楼的同学,请求她们去杨元元的宿舍寻找。
但当她们推开寝室的门时,却被眼前震惊的一幕吓得尖叫起来。
只见杨元元正半蹲在地上,脖子上缠绕着毛巾,另一端紧紧地系在水龙头上。此时杨元元还有呼吸但是十分微弱,说不出话来。
震惊之余同学们立即拨打了120,但是由于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人还未送到医院,杨元元就彻底离开了。
此事件一出,不禁引起了学生们的议论。在她们眼里,杨元元平时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很好。只是有一点喜欢独来独往,性格内敛,几乎不和同学社交。
就在大家纷纷猜测杨元元结束生命的原因时,警方在宿舍寻找到了她写下的遗书,生命的最后她仅仅留下了10个字——我想活出自己的样子。
但是从这份简短的遗书里面,却透露出了杨元元决定离开的真正原因。
二、强势的母亲
原来她被妈妈强势的爱给控制住了。
杨元元出在一个还算温馨的家庭,爸爸是在厂子里做设计;妈妈虽然是小学毕业,但是在工厂上班,收入也算稳定。她两岁的时候,家里又有了弟弟杨平平,是附近邻居羡慕的家庭。
不幸的是在杨元元上小学的期间,爸爸得了重病,疾病把家里的积蓄都掏空了,爸爸最后也没能战胜病魔,离开了人世。
突如其来的变故差点压垮这个家庭。为了两个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白天在厂子做工,晚上还要去兼职。就这样早出晚归,直到杨元元完成大学联考。
母亲的不容易,杨元元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就非常听妈妈的话,努力的学习,不负妈妈的期望,成功考上了大学本科。
但就在报考学校和专业的事情上,母女俩第一次有了分歧。
杨元元早就想好了,准备报考上海海事大学的法律专业,但是母亲却说「学法律将来能做什么,可以赚大钱吗?经济专业好,就学经济。」
面对母亲强势的态度,从小听话懂事的杨元元不敢违抗,最后进入到武汉大学。
即使这个专业杨元元本人不感兴趣,但她还是很努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因为当时弟弟也在读书,母亲的压力十分大,杨元元心疼母亲的辛苦,所以自从上了大学以后,杨元元一边在学校读书,一边在外做兼职赚钱。后面也不没有向母亲要过钱。
可是好景不长,母亲工作的厂子搬走了,自己也没有了工作和住所,于是望瑞玲竟然想出到女儿寝室挤挤住的想法。
这一次她仍然没有拒绝母亲的要求,对于杨元元来说,什么事情都听妈妈的话,已经成为了习惯,早就没有了自己的主见。
母亲如愿搬进了杨元元的宿舍,可这是集体宿舍,还有其他学生,时间一久难免大家抱怨。
这时学校方面知道了学生杨元元和其母亲的情况后,特别为她们找了一个空的单间,解决她们的住宿问题。
等到杨元元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想攻读北大的法学研究生,但是三万元的学费难倒了此时的她。杨元元兼职赚的钱都被母亲要去给弟弟凑了学费,而且母亲态度强硬,既然毕业了就去打工赚钱,并不支持她继续上学。
无奈之下的她去考了公务员,也顺利地被地方的部门录取。可是,强势的母亲再次否定了杨元元的决定。「我不同意你回去工作,多么不容易从农村考出来了,怎么,还要回去吗?就在武汉找个工作赚钱不就好了吗?
面对歇斯底里的母亲,杨元元只能妥协。之后的她做过很多份工作,虽然辛苦,却没有抱怨生活的苦。攒了一些积蓄,想着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到手的工资总是被母亲拿给了弟弟交学费。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西北大学给她发出了面试邀请。如果这次面试和考试成功的话,杨元元就可以在大学教书了。这样就有了稳定的工作,还能让母亲也跟着享福。
杨元元非常开心地和母亲说起这件事情,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在母亲望瑞玲的认知里,西北那么偏远,有什么钱赚,而且只是一个本科生,当大学老师这样的好事会落到我们的头上吗?
就这样母亲望瑞玲再次阻止了杨元元。这边杨元元还在为工作的事情烦心,另一边杨平平已经学业有成,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
这让她很不甘心,想当初她也是有机会读研究生的,于是她打算为了自己的梦想,再拼一次。
经过了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她终于是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为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
不出所料,这次母亲故技重施,依然想要搬去女儿的宿舍居住。但是这次没有那么幸运。室友们对望瑞玲的做法感到十分不满。并把事情告诉了学校,由于一方面杨元元和母亲的行为违反了规定,另一方面给其他同学带来了极大的打扰,所以学校决定让她们尽快从寝室搬出去。
杨元元和母亲陷入了为难,要知道上海的消费水平实在是高,街上的一个小房间每月租金都要五六百元。两人费了一番功夫才租到了一间每月450的房子。但是搬进去才知道是毛坯房,傢俱什么的都没有。到了晚上,她们只能打地铺,虽然母亲没有抱怨什么,但是杨元元看着睡在地板上的母亲,心中很不是滋味。
她今年已经30岁了,虽然有着人人羡慕的高学历,但是生活还是那么的艰辛,连给自己和母亲租一间好的房子的能力都没有。现在的她对生活对未来都没有了信心,一旦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煎熬。
此后杨元元的母亲常能感受到女儿丧气的话,像自我放弃,上了大学也不能改变命运等等。但是母亲望瑞玲并没有放在心上,只当孩子是因为学习的压力在发发牢骚而已。
等到事故发生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如果当初望瑞玲可以多关心一下女儿,去了解她的内心,事故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可悲的是,在杨元元离世后,她也没有第一时间看女儿最后一眼,而是不断指责学校,把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结是学校的,因为宿舍的不当管理,才导致自己的女儿离开,要求学校补偿自己35万元。
最后校方这边只给了望瑞玲16万元,在大家的帮助下,也很快地办完了女儿的后事。这之后望瑞玲就去往了北京投奔儿子杨平平了。
虽然我们能够理解望瑞春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的艰辛,也能体会杨元元对母亲百般顺从的孝心。
但是还是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互相尊重与理解,父母学会放手,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让这样的家庭悲剧不再发生。
三、成为自己,学会分离
杨元元的离世,让人心痛,也令人惋惜。
三十岁的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真正的活过,一次次想要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母亲打击。
母亲的过度强势和控制,杨元元的缺乏主见与不断妥协,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或许杨元元的死对她而言是另外一种生。若非不是因为活着生不如死,她又怎会放弃生的希望,最后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呢?这或许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了决定。
如她遗言所说,她终于成为了自己。
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常常以「爱」为名,做着「包办、控制孩子」的事情。
他们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拥有社会经验和认知与是正确的,不去问孩子的感受,不去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这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无疑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要。
在这样过多的干涉和控制下,有的孩子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内心脆弱敏感,缺乏主见意识,产生自卑心理,并逐渐失去自我。但是这颗压抑的心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而有的孩子,父母越干涉控制,就会对自由越渴望,行为上对父母就越会不满和反抗,以此来挣脱束缚。
父母和子女的相处不应该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对方身上,而是互相理解与包容。
不要让自己的爱成为了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枷锁,变成伤害对方的武器。
彼此要学会分离,给对方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吧。
四、结语
我们都要努力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谁的附属之物,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驱动。
作为父母,如果你真正爱自己的孩子,请在孩子成人之后,学会慢慢放手吧,最好的教育不是时时刻刻把孩子绑在自己的身边,而是放开双手,让子女自己去判断,去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