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要多和孩子说「废话」?

在这些閒聊里,他也渐渐能理解父亲脾气为什么这么倔,也理解爸妈对他的良苦用心。

閒聊,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更容易让人接受教育的方式。

閒聊的时候,是孩子最容易卸下心防,暴露自己的时候。

心理学作家贺岭峰在某次访谈中就说到:

因为家长和孩子聊废话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放鬆的,他们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都说出来。 这样家长就会知道孩子目前在群体当中的困扰是什么,然後家长通过聊天,间接影响到他。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閒言碎语裡,蕴藏着不动声色的力量。

家庭指导师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

有位爸爸偶然间发现儿子的裤子裡,藏有很多传情达意的「小情书」。

他若无其事地把裤子放回原位,假装不知道这件事。

然後他约儿子去打羽毛球,打完球以後,他就开始和儿子閒聊。

他跟儿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喜欢过一个女孩,但是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没有能力,就把这份感情偷偷放在心裡。

直到自己考上了好大学,对未来有了规划,有信心给女孩更好的生活时,才开始和女孩谈恋爱,並结婚生子。

第二天,那些情书就没有出现过了。

自始至终,关於孩子的秘密,爸爸隻字未提,而是通过一次閒聊分享,引导孩子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懵懂情感。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父母用生硬冷漠的大道理去教育孩子,不仅容易白费力气,还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倒不如用閒聊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攻破孩子的心防,用故事去包裹生硬的道理。

如此一来,教育更能够发挥它的功效。

02

废话越多的家庭

孩子越聪明

麻省理工有一项研究调查发现: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在研究结果中,他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

2. 对大脑来说,最重要的是交流互动,会话轮流次数是关键。

3. 聆听、尊重与孩子的对话,远远超过昂贵教育机构和补习班的效果。

而麻省理工大学认知科学家Remeo也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

亲子对话越多,大脑中的白质束就越活跃,信息传递越高效,思维也就越活跃。

这些调查研究都向我们证实了: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彙量会增长得越快,孩子日後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

韩国真人秀节目《英才发觉团》里有个孩子,只有3岁半,但是他在语言方面却非常有天赋。

在专业测试中,语言能力和理解水平都获得很高的成绩。

在访谈的时候,爸爸说:「他在家裡是个小话痨,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陪他聊天。」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ichard Feynman也曾在自传中表示,父亲和他海阔天空的閒聊成就了他的成功。

比如父子俩一起读百科全书说到恐龙的时候,爸爸会说:

「假如它站在我们家的前院裡,它高到足以把头从窗户伸进来。 不过呢,它也可能会遇到点麻烦,因为它的脑袋比窗户稍微宽了些,要是它伸进头来,会挤破窗户。」

这样边读书边閒聊的方式,让费曼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这份好奇心也不断驱使他变得更加优秀。

《父母的语言》的作者萨斯金德博士说:

「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彙有关係。」

那些听起来似乎毫无价值的废话,恰恰是让孩子大脑更好地发育的「营养」,是孩子成长的助燃剂。

这就是閒聊的力量,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刚需」。

03

其实和孩子「聊废话」,並没有这么难。

只需要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做出一点点改变:

1. 不要带有目的去聊天

很多家长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开始一两句可能只是在问孩子在学校的事情。

「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

「你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啊?」

然後不管孩子回答什么,家长都会把话题引到学习上。

这样一来,不仅把天给聊死了,也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会让孩子产生牴触的心理。

如果家长真的想了解孩子,引导孩子,首先就要学会不带目的去聊天。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