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堂收到一位妈妈的来信,信很长,讲了自己和儿子不停签订各种「条约」的故事。
读罢有很多感慨,於是在徵得她的同意後,把信分享给大家。
见字如面
学堂各位老师好,我是一个全职妈妈,有个10岁的儿子,最近我们天天都要吵架。
其实从他在家裡上网课开始,我们的关系就很紧张。原本很规律的生活,突然少了老师的约束,他整个人都散漫起来。
我看着很着急,想着多尽一点监督之责,就主动和他一起做了个详细的时间表:
6:30起床洗漱;
7:00吃早饭,准备开始学习;
8:00开始上网课;
12:00吃午饭;
12:30午睡;
13:00开始上网课;
17:00下楼跑步、运动;
18:00吃晚饭,做家务;
19:00复习当天学习内容;
20:30洗漱上床;
21:00睡前阅读;
22:00关灯睡觉。
几点做什么、做多久,都是徵得儿子同意以後才落到纸面上的。我左看右看,都觉得这时间表既具体又民主,一定能帮助儿子「改头换面」。
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儿子就开始撒泼打滚了:
「我游戏任务还没做完呢!我今天不想读书!」
「时间表管得那么紧,我又不是机器人!」
我也有点想骂人,明明是你自己说能做到的,现在又耍熊,但我还是耐着性子和他说:
「你坐起来好好说,妈妈想和你谈谈。」
「游戏玩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你上次考那么差,自己不觉得丢脸吗?」
「我们以後每天只玩一小时行不行?」
「学习的时候也要专心,不要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听歌了!」
「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你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
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总算不再闹了,当然我也做出了让步,废除时间表,把具体的时间安排交给孩子,我们只约定好了几条红线:
每天只打一小时游戏;
写作业时要专心,不能一边听歌或者看动漫;
每学习一小时可以起来活动十分钟;
晚上十点准时睡觉,提前洗漱。
这次足足坚持了一星期,孩子一直很乖,我还以为条约奏效了。直到有天夜裡十一二点了,突然降温,我想着给孩子盖盖被子,悄悄推开门,才发现他竟然躲在被窝里看短视讯!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再也忍不住,开始数落他:
「不是说好了每一天只玩一小时吗?」
「妈妈对你真的好失望!」
「你到底还要不要继续之前的约定?」
孩子低着头不说话,眼睛却还落在视讯里拔不出来,我伸手作势要夺走平板,儿子慌了神,马上连连保证:「好的妈妈!我能做到!我这就睡!都听你的!」
可他的保证,永远只能算数一两天,当面「好好好」地痛快答应,转头就继续玩得不亦乐乎。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釐清边界+提升认知
来信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得人心裡五味杂陈,曾经的我也陷入过这样的死循环,不知道如何是好。
後来,看了很多育儿书,也经过了长期的「战斗」,才慢慢走了出来。
其实,要解决这件事,最关键的,还是得先 釐清边界。
我很喜欢演员宁理前段时间在《鲁豫有约》里的比喻,他说:
「父母可能就像是个3D印表机,你列印出了这个身体、这个载体,但是孩子的内心是完全独立的。」
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曾经有一次和自己的女儿说:「谢谢你当我的女儿,下辈子还当我女儿行吗?」
本是温情脉脉的时刻,没想到女儿却反问:「下辈子你要是狗呢?」
宁理当下一听觉得特别可爱,後来一想,确实,凭啥拉人家一起呢,就因为你想要有这么个女儿吗?
来信里的妈妈很担忧儿子的学习,急得一次次和孩子做各种约定,却怎么也没办法对儿子起到束缚作用,因为有一个关键的先决条件被忽略了——
写作业、考试成绩、打游戏、刷短视讯,这到底是谁的事儿?界限不能过。
孩子本来有可能做些什么的,基於对现状的不满意、以及追求更好的初心,而且是充满期待和成就感地去做。
比如说规划好自己的玩耍时间和学习时间,並按照计划表主动执行,这时孩子会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不是我们给予的任何奖励能够比拟的。
而我们一插手,往往又表现得太过急切,这感觉就变了——孩子的主体感被剥夺了,成了听人命令的被动执行者,你说,TA还有兴趣学习吗?
其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常见的教育误区,儿童其实是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到三件事情上的。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注意力有四个特性,分别是稳定性、广度、分配性和转移性。
其中「分配性」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力分配到各个活动中;「转移性」则是指一个人能主动地、有目的性地从一个注意对象转移並聚焦到另一个注意对象上。
这两个特性说明,不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叫注意力集中,反之也不能证明孩子就是注意力分散了的。
这可不是胡说八道,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携手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也得出了这个结论。
研究表明,在「一心二用」时表现出色的孩子,在需要「一心一意」的时候,也有出色的「业绩」;而且,大脑反应快、身体协调性好、记忆力强、富於创造性。
当然不是要大家引导孩子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的意思,想说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这样做时,不必觉得大难临头。我们为人父母,要保持学习、提升认知。
时代飞速变化,如果始终用头脑里的旧观念教育孩子、评价孩子,那我们也就是孩子的天花板了,他们踩着我们的脚印,最多能成长为和我们一样的人,很难有更高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真实地看见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有的觉得旁边有呼吸声都像打扰,有的还偏偏去闹市裡读书……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父母需要花一生去研究的功课。
去具体的困境里,帮助孩子
如果说「釐清边界」和「提升认知」还是观念层面上的,那爸妈们实际操作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父母子女双方的目的和态度。
就拿来信中的母子俩为例,妈妈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说话不算话,以为有了条约就有了保障,但事实上,母子俩的条约全都是「不平等条约」。
我们试着站在儿子角度想想——
当下答应妈妈,就能再玩一会儿,不答应的话立马就没得玩,那我答应呗。
内容未完,请按「第2页」继续阅读